1 : 3
= 2 : 6 (1×2 3×2)
= 3 : 9 (1×3 3×3)
= 4 :12 (1×4 3×4)
=......
= m :3m (1×m 3×m)
由以上的式子可以得知:
(1)若甲=1,則乙=3
(2)若甲=2,則乙=6
(3)若甲=3,則乙=9
(4)若甲=4,則乙=12
......
(請注意---甲:乙=1:3,不代表甲=1、乙=3)
若甲=m,則乙=3m(此式可以視為比例式的假設)
→若甲:乙=a:b,則可以假設:
甲=am、乙=bm
舉例來說:
若甲:乙=2:3,且2甲+5乙=38,則甲=?
解:假設甲=2m,乙=3m,m ≠0
4m+15m=38
m=2
甲=2m=4
(1)美金匯率如果是31.065,這數據代表:
1美金可以換31.065元台幣
(2)秒速6公尺指的是:1秒6公尺
(3)比例尺5000指的是:地圖的1公分代表實際距離
5000公分
.......
由上可知:在日常生活裡,常利用到的比值,其意義為把一個項目當成基數,算出另一個比較項目的數值。
延伸來說:
若水/檸檬汁=100,可以得到---
1c.c.的檸檬汁需要加100c.c.的水
100c.c.的檸檬汁需要加10000c.c.的水
......
換句話說:加入水的量會是檸檬汁量的100倍(此為比值的值)
所以甲:乙=2:3=2/3:1 (後者為基數)
甲就是乙的2/3倍
歸納之---
若甲:乙=a:b=a/b:1,則甲=a/b ×乙
C、由(B)得知:
若甲:乙=a:b,則甲=a/b ×乙 ←兩邊同乘b
甲×b=乙×a
所以---甲:乙=a:b ←→甲×b=乙×a
(其中甲、b稱為外項,乙、a稱為內項)以上這式子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誤會,舉例來說:
若5a=3b,學生很容易誤認為a:b=5:3
例題:若2a=7b,求a:b=?
解一:其實可以假設a:b=□:○
這時候,可以得到a×○=b×□,與2a=7b對照
□=7,○=2
解二:可以假設2a=7b=m
→a=m/2 b=m/7
→a:b=m/2:m/7=1/2:1/7=7:2
D、甲×b=乙×a,兩邊同除以ab:
→(甲×b)/ab=(乙×a)/ab
→甲/a=乙/b
總整理:
若甲:乙=a:b
(1)可假設:甲=m×a,乙=m×b,m≠0
(2)甲是乙的a/b倍→甲=a/b×乙
(3)甲×b=乙×a
(4)甲/a=乙/b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